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高中学校资讯

关于科技特长生,你是否存在这些认知误区?

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自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而由高校从校内生中选拔培养。这也就是说,曾经作为加分项的艺术特长生,到了2024年将全面取消。

当艺术特长生将成为过去式的同时,另一个新的特长生开始备受关注,那就是科技特长生。

 

2015年开始,国家大力推行科技特长生加分政策,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做好准备。

 

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关于“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信息科技赛事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2021年,高考热搜专业排行榜前5名均为IT相关专业,科技特长生已开始享受科技元年带来的时代红利。

 

种种信息表明,科技特长生逐渐成为教育新方向。

 

然而,现在仍有很多家长对科技特长生存在认知偏差:

 

是不是科技特长生都只在高中阶段有用?

 

是不是种种迹象都在暗示,科技特长生将成为孩子的入学“捷径”?

 

是不是只要在机器人竞赛、信息奥赛、科技创新等高含金量赛事中拿奖,就能成为科技特长生?

 

是不是大多数孩子,都可以通过早规划早学习的方式,成为科技特长生?

 

科技特长生是经过教育厅、教育局发文,有正式定义的、享有特殊招生政策的学生群体。简单来说,就是得到特定的比赛或竞赛的奖项的学生才能被认定为科技特长生。但是,仔细查阅各地要求,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认定标准各不相同。究竟,如何成为科技特长生?权威专业的信息又该如何获取?

 

在含金量相对较高的全国赛事活动白名单中,仅面向小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类活动就有10项,而编程占了其中一半。这些活动中哪项更值得孩子参加?它们之间有何不同?是否还有其他赛事活动可以参加?

 

孩子一旦选定走科技特长生这个方向,那就必须要学习对的内容,参加对的赛事,拿到对的结果。成为科技特长生,主要有八大招生类目。这些类目具体究竟都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满足要求?

孩子想要在赛事中有所收获,自然需要提早规划。是根据孩子的兴趣或者天赋?还是看孩子的校内成绩?毕竟走科技特长生这条路,绝非易事。以北京为例,2022年全市科技特长生仅招收400+,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能成为科技特长生?如何与校内学习平衡?需要孩子和家长做好哪些准备呢?